发布人:原初书院
发布时间:2023-12-09 15:17:07
137
一二·九运动|铭记历史,勿忘国耻
“一二·九”运动,
又称为“ 一二·九”抗日救亡运动,
是指1935年12月9日,
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、北平学联领导下,
北平学生要求对日作战的示威游行活动。
历史背景
1931年9月18日,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袭沈阳,炮轰东北军北大营,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狼子野心。1932年2月,东北全境沦陷。此后,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脚步并未停止。1935年6月,日本胁迫国民党政府签署《何梅协定》《秦土协定》,实际上控制包括北平、天津在内的河北、察哈尔的大部分主权。日本侵略者还鼓动“防共自治运动”,企图实现“华北自治”。
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,国民党政府采取“退让”方针,并对人民抗日的要求和运动进行严厉压制,种种行为激起民众的愤怒,尤其是青年学生,深感“华北之大,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”。
为了振奋民族精神,1935年8月1日,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《中国苏维埃政府、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》,即《八一宣言》。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,停止内战,共同抗日。11月1日,私立北平燕京大学等十校学生自治会发表了《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》,呼吁国民党政府开放言论、集会、结社自由,禁止非法逮捕学生,表达了青年学生救亡图存的愿望。11月18日,北平学生联合会成立。12月6日,北平学联召开代表会,发表了《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宣言》,随即15所大中学校联合发出通电反对“防共自治”,动员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。此时传来了12月9日将成立“冀察政务委员会”的消息,广大同学和各界进步人士极为震惊,北平学联决定于9日举行学生大请愿,反对“华北自治”。
运动过程
01走上街头
1935年12月9日凌晨,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。东北大学、中国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,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。请愿学生高举着旗帜,手持标语,高呼抗日救国口号。何应钦的秘书侯成出来与学生会面,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,为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反共政策百般狡辩。同学们对其答复极为愤慨,振臂高呼“打倒卖国贼”,“请愿不成,我们示威游行去”,宋黎被推举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。
02救亡怒潮
“一二·九”的抗日怒吼,震撼了古都北平,很快传遍了国内外。12月16日凌晨,1万余名北平爱国学生陆续走上街头,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大示威爆发了。上午11时许,北平爱国学生和广大工人、农民、市民3万余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。会场旗帜飘扬,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“打倒汉奸卖国贼!”“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!”的口号声此起彼伏,响彻天空。市民们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,有的送来开水和食物,有的加入了游行队伍。
03声援北平
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,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,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,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响应,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。20日,共青团中央发表宣言,号召青年学生深入到工农群众中扩大抗日救国运动,爱国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支持。在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,全国各地学生群起响应。一时间,在黄河两岸,大江南北,到处响彻抗日救亡的号角。
运动意义
一二·九学生爱国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发生的,它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、吞并华北的阴谋,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,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:“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,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,准备了抗战的人心,准备了抗战的干部”,“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。”
如今的幸福美好生活是由这百年来无数先烈壮士的血汗换来的,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,不应轻易忘掉这段历史!广大原初学子们,我们要走进历史、走进革命,将自己置身于新时代洪流之中,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二九民族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
撰稿:杨心语
海报: 王芷若